今天的《联合早报》〈现在〉版有“武吉班让政府中学特辑”,我看到的时候,觉得惊喜、骄傲。通常懒得去读别人的创作,但就因为这份惊喜、骄傲的推动,我竟然读了被刊登的每一篇创作。
也看到了蔡虹老师的那段话。虽然她没教过我,但她的名字却显得很熟悉、亲切。
但是,有熟悉的老师,没有熟悉的学生了。
过几年,也许连熟悉的老师都不在武中任教了?
离开武中已经有五年了。如今,武中师生已搬离choa chu kang ave 4的校舍,回到更早期使用过,在teck whye的旧校舍,为的就是让choa chu kang的校舍重建、翻新。等到翻新工程完毕,不知新校舍会变得怎样?
学生与母校的联系是在什么层面上的?校友为母校贡献,是为了感谢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如果教过自己的老师都离开了母校,那校友就单纯地心系陪伴自己数年的校名吗?如果连校名都不保,那我们应该守护什么?
前几天和潘老师聊到华初、黄城。很高兴我们有这么一个共同的话题,让我感觉到他是了解这份情谊的。但是,在这股亲切背后,我不禁感到自己与华初已经疏离得好远、好远。今年就连MAF都不去了,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去。华初已经没有几个我熟悉的老师了,更别说学生。以前是华初学生的时候,会积极与其他同学常起多首华初的歌,热情跳起自己不是很会跳的mass dances。但是,去年看到在级学生坐着同样的事,自己却觉得我们之间相隔好远。也许是一种羡慕吧,羡慕他们还能享受初院生活,还能穿上那褐色的校服,还能占有自己的class bench,还能有jts、stj……
这座黄城里的人、黄城的名字,都已不再是熟悉的了。那我对它的坚贞,只是因为曾经在城墙内拥有美好的回忆吗?那我守护的是我的记忆,不是学校了啊……那如果中文系的老师都离开了南大,我以后会不会捐钱支持南大中文系呢?很难想象自己会那么伟大,为了“推广华文教育”之类的宏大理想而捐钱给一个“陌生”的机构。
觉得自己真的是老了。连“回馈母校”这个问题都想得这么多。我把问题说得很无情,有点掴自己巴掌的嫌疑。
其实,对母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也许,就因为有了这份回忆,我以后会大力支持这些培育了今天的我的学校,纵使它们到时可能已经变得我也认不出来了。
也看到了蔡虹老师的那段话。虽然她没教过我,但她的名字却显得很熟悉、亲切。
但是,有熟悉的老师,没有熟悉的学生了。
过几年,也许连熟悉的老师都不在武中任教了?
离开武中已经有五年了。如今,武中师生已搬离choa chu kang ave 4的校舍,回到更早期使用过,在teck whye的旧校舍,为的就是让choa chu kang的校舍重建、翻新。等到翻新工程完毕,不知新校舍会变得怎样?
学生与母校的联系是在什么层面上的?校友为母校贡献,是为了感谢当年教过自己的老师?如果教过自己的老师都离开了母校,那校友就单纯地心系陪伴自己数年的校名吗?如果连校名都不保,那我们应该守护什么?
前几天和潘老师聊到华初、黄城。很高兴我们有这么一个共同的话题,让我感觉到他是了解这份情谊的。但是,在这股亲切背后,我不禁感到自己与华初已经疏离得好远、好远。今年就连MAF都不去了,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应该去。华初已经没有几个我熟悉的老师了,更别说学生。以前是华初学生的时候,会积极与其他同学常起多首华初的歌,热情跳起自己不是很会跳的mass dances。但是,去年看到在级学生坐着同样的事,自己却觉得我们之间相隔好远。也许是一种羡慕吧,羡慕他们还能享受初院生活,还能穿上那褐色的校服,还能占有自己的class bench,还能有jts、stj……
这座黄城里的人、黄城的名字,都已不再是熟悉的了。那我对它的坚贞,只是因为曾经在城墙内拥有美好的回忆吗?那我守护的是我的记忆,不是学校了啊……那如果中文系的老师都离开了南大,我以后会不会捐钱支持南大中文系呢?很难想象自己会那么伟大,为了“推广华文教育”之类的宏大理想而捐钱给一个“陌生”的机构。
觉得自己真的是老了。连“回馈母校”这个问题都想得这么多。我把问题说得很无情,有点掴自己巴掌的嫌疑。
其实,对母校的感情还是很深的。也许,就因为有了这份回忆,我以后会大力支持这些培育了今天的我的学校,纵使它们到时可能已经变得我也认不出来了。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