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ne, 2008
刚才把行李箱从床底拉出来的时候,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 真的 要走了。 更奇怪的是,感觉自己还会再回来。

Avril Lavigne - When You're Gone

When You're Gone I always needed time on my own I never thought I'd need you there when I cry And the days feel like years when I'm alone And the bed where you lie is made up on your side When you walk away I count the steps that you take Do you see how much I need you right now When you're gone The pieces of my heart are missing you When you're gone The face I came to know is missing too When you're gone The words I need to hear to always get me through the day and make it ok I miss you I've never felt this way before Everything that I do reminds me of you And the clothes you left, they lie on the floor And they smell just like you, I love the things that you do We were made for each other Out here forever I know we were, yeah All I ever wanted was for you to know Everything I'd do, I'd give my heart and soul I can hardly breathe I need to feel you here with me, yeah ***************************************** i miss u. ps: haha, my digicam appeared i...

韓雪《飄雪》

也许大家对于蔡淳佳《对不起,我爱你》比较熟悉,不知道那首曲子有另外的一个版本:中国歌手韩雪演唱的《飘雪》。这个版本用的是林海的词,我觉得比徐世珍的词要好多了,比较有“天寒地冻”的凄凉感。 有空的话不妨一听哦~
去看了衣老师的博客,觉得她的 《心流》 这篇文章真的把我没法表达的想法都说了出来,特别是以下这段: 和老師其他能言善道,在餐席上談笑風生的女弟子比起來,我大概真的是屬於內向文靜一類的,經常心不在焉,飯局中一點也不夠投入的「狀況外」姿態,讓其他同桌的老師懷疑我是否冷眼旁觀,準備把眾生群相寫進我的小說。我笑了笑,趕緊舉起酒杯陪罪,覺得自己真有風月氣。我並非輕視那樣的聚會場合,只是應酬不來,算是沒見過識面吧。一旦要社會化,就顯得太過努力交際。也可能是懶散,很想逃避無心處理的人際關係。 朋友也发现,我在社交场合,或者甚至只是一大群人当中,会把自己平时大喇喇的一面收起来,变得沉默寡言。其实,也不是故意要这样的啊,但就是在这种场合中,想不到合适、能让大家参与的话题,所以索性不说话了。而因为不说话,所以容易恍神,让人觉得我根本就不削参与,或是没有兴趣。因此,要在社交场合“得分”,我一定是最后一名的吧。 很多人都说,对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我很文静、内向、甚至很“小女生”。相处久了,发现我的“真面目”时,他们才后知后觉,有些人还说我刚开始时假装文静。哈哈,我也不是故意的,但就是慢热吧。也曾经想过要改,至少对于以后工作的时候会有帮助。但就是没办法吧,天生的!哈哈~
刚上完了我在复旦的最后一堂课!真的有学期要结束的感觉了...
最近上海天天下雨,接下来几天也是如此。所以我一直很郁闷,上课减少骑车,读书读到闷的时候又不能骑车绕学校一圈,呼吸新鲜空气。不禁在想,夏天的阳光去了哪里?! 直到看到channelnewsasia的 一篇文章 ,才觉得自己很任性、很spoilt。上海只下一点点小雨,只是造成一些不方便,我就在怨天怨地。中国其他一些地区豪雨连连,又淹水,又土崩,人民被迫离开家园,还有人就此身亡。我可以呆在舒服的寝室,懒惰出去吃还可以叫外卖,我有什么资格不满? 中国今年真是多灾多难。当我们在为考试、论文发愁时,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为衣食住行和其他生计问题烦恼。 我们是被幸福惯坏的孩子。
Image
this is what happens during exam period. a column of "away" and "busy" signs. haha~
平时觉得自己蛮孤僻的,就喜欢自己一个人,我行我素,无拘无束。今天就是这么一天,从早上到现在,只跟两个人讲过话,一个就是今天离开上海的子薇,另一个就是卖麻辣烫的阿姨(跟她说我要打包)。开始想象自己如果真的一个人出国深造,会是怎样的情形?应该也会很孤僻吧,总是一个人窝在寝室,上网、读书、吃饭、涂指甲油。刚开始时还觉得这样的生活很写意,没人管我,我也不用管人。但几天下来,又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太沉闷,还想,话说得那么少,语言能力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退化啊? 矛盾:包容了攻击和防卫两种性质的词语。就像人吧,一半想积极往前冲,一半却裹足不前。 今天竟然闷到出去骑自行车解闷,然后到了一间以前没进去过的礼品店,所以就进去看看。一进去里面,就感觉自己回到了中学时期,看那些“少女系”的礼品,看到好high。哈哈~然后就去买晚餐吃。自己带了一个塑料盒,打包麻辣烫!要环保哦~虽然要自己洗塑料盒,但是只是多花一点时间,还是值得的吧。 一面吃晚餐一面看电影,这次看的是 《美丽上海》 。(再次谢谢mousy介绍好电影哦!)新与旧时期的上海,新与旧年代的上海人。一起经历文革的兄弟姐妹,在各奔东西十多年之后因为母亲的重病而重聚。不同的人生道路,造就了不同思想、立场的撞击。新与旧、东方与西方、文革前与文革后、生与死,都是二元对立的常见选题。在这多重冲突中,贯穿的是亲情的恒久。人嘛,无须落为历史、命运的傀儡。不管最后是殊途同归还是往各方驰骋,只要放下了包袱,就腾出了空位,在心里把家人时时刻刻带在身边。 很喜欢戏里的这一句台词:历史是不会被遗忘的,但怨恨是可以宽容的。 上海的美,不在于霓虹灯的繁华假象,而在于霓虹灯照耀的挚情。
看了中国电影 《我们俩》。 这的确是我看过最感人的一部戏之一。看完之后,心里的郁闷一直沉淀,思绪不断搅和。 电影 讲述一个独居老人和一名少女的故事。原本只是房东和房客的关系,在不断摩擦中却产生了类似亲情,却超越亲情的情感。她们两方之间之所以能产生那份浓厚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她们都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吧。一样的倔强、一样的霸道、一样的自我保护。老婆婆在小马身上看到了以往的自己,那么朝气蓬勃、向往爱情、不知天高地厚的骄矜。小马最初所带来的锐气,也渐渐被成长、经历和老婆婆的关怀抹去了棱角。她的色调变得黯淡了,人也沉默了,似乎把自己年轻的那一部分永远留在古旧的四合院里和老婆婆做伴。 在两人之间的摩擦中,她们的防备都渐渐脱落,最后只剩下赤裸裸的自我。这原始的自己,并不完美,可是,真诚的心是可爱的。 年轻人的任性,在我们眼里,是令人发指的。可是,在老人眼里,是不是就变得可爱?当老人看到自己追不回的青春在眼前四处挥洒时,他们叹息,他们怜爱,还有一丝苦笑。所以,他们看到了自己生命走向尽头,便毫不吝啬地在人间留下一些残暖,不为别人,只为对生命的热爱,对自己生活的感恩。 想起了韩国电影 《爱·回家》。 两部电影都是讲述独居老婆婆原本平淡沉闷的生活,因为一个孩子、青年的闯入,而起了变化。即使最初有冲突,但爱却克服了一切言语、观念上的障碍。 我又想,独居老人不过是要有人陪伴,要照顾别人,让他们感觉到自己还是有用的吧。就算闯进生活的年轻人有90%惹人厌,老人也许只会看到他们可爱的10%,而把自己的疼惜都给他们。如果说爱情就像小提琴的激昂亢奋,亲情类似大提琴的稳定安详,这种无私的付出,就像是中提琴的柔和平淡,不是特别起眼,但无疑让生命的乐曲更加丰富。
竟然在雨天还闻得到花香。 有种淡淡的幸福感觉。

缪斯

像我们这样的人 走在伦理颠倒的边界上 编织自己的世俗神话 灵魂的失重 使身体无法随主旋律飞翔 生命是梦,是镜 更似一片 霸权主义者眼中的东方景观 只能用无限热血 唱出刺鸟寂静的空鸣 回归原始的匮乏 放弃了逃避 宁愿认同自由的沉重 自由的艰难 自由的欠然 始终逃避窥视 渴望凝视 只因我们就是 这样的人
Image
was searching for 红楼梦原文 for my essay, and this is what i found!! shuhan's blog actually appearing as the 4th result!! 不愧是导演!! hahaha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