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
一个人待在房里,听着《春晚》的表演艺人的竭尽所能,也听着远方(柔佛?)传来的烟火声,当中还参杂着雷声。
然后就想,今晚和其他只身片影的夜晚,有什么不同?
有春节特别节目,父母在客厅包红包。这些都是外在的。对我来说,还真的没差。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新衣服穿。
现在,看到喜欢的衣服,只要不太贵,都能马上买下(毕竟自认“秒杀小公主”)。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可以到亲戚的家玩,也可以吃自己家里没有的零食。
现在,和亲戚没话说,也发现自己不喜欢吃零食,只能躲在手机薄弱的防卫背后。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大年初一和初二早上都有新年特备节目。
现在,对新年特备节目不感兴趣,难得放假,只想在十点过后自然醒。
当然,新年给了许多家庭团员的机会。但,过年是不是也带来一种压力?我的亲戚(还)没有因为我还未婚的问题让我尴尬。然而,每年都听到的“你越来越漂亮了!每年看你都不一样!”(er,不然?)、“你在哪里读书啊?啊!已经开始工作了啊?那么快!那时看到你,你好像才刚进大学!”(我进大学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你当老师啊?在哪里教啊?Bukit Panjang啊?你以前不是读那里咯?好学校……阿Li以前也在那里读!学生乖吗?”(是啊,我每年都听说堂哥是我学长)。我明白他们是好意想找话题聊,可是每年说一样的话,也很烦啊。
我这一代的,很多都想尽办法“在家避年”了。陪同父母去拜年的,许多看起来都愁眉苦脸(我应该也是其中一员)。或许是我内向的性格所致。但我真的很不喜欢拜年时候的强颜欢笑。
还有,大家在过年时都会祝贺对方来年行大运,希望一年比一年好。可是,讽刺的是,新年过去了,大家又说“年年难过,年年过”。我小时候曾因为不肯说新年祝语而被鞭打过。小时候的理解能力当然还很弱,可是如果我会表达的话,那我应该会说:“既然只是嘴上说的好听的话,说出来也只是'有口无心'的几个字,那说了有什么意义呢?”明明知道每年年初的新年祝福不会兑现,那何必还当愚民,编织美丽的骗局,把自己和对方捆绑呢?
传统之所以会流传多年,当中的价值毋庸置疑。身为华文老师,我也的确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可是,当传统成为束缚,成为负担,我们还要为了保留而保留吗?
一个人待在房里,听着《春晚》的表演艺人的竭尽所能,也听着远方(柔佛?)传来的烟火声,当中还参杂着雷声。
然后就想,今晚和其他只身片影的夜晚,有什么不同?
有春节特别节目,父母在客厅包红包。这些都是外在的。对我来说,还真的没差。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只有逢年过节时,才有新衣服穿。
现在,看到喜欢的衣服,只要不太贵,都能马上买下(毕竟自认“秒杀小公主”)。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可以到亲戚的家玩,也可以吃自己家里没有的零食。
现在,和亲戚没话说,也发现自己不喜欢吃零食,只能躲在手机薄弱的防卫背后。
小时候,喜欢过年,是因为大年初一和初二早上都有新年特备节目。
现在,对新年特备节目不感兴趣,难得放假,只想在十点过后自然醒。
当然,新年给了许多家庭团员的机会。但,过年是不是也带来一种压力?我的亲戚(还)没有因为我还未婚的问题让我尴尬。然而,每年都听到的“你越来越漂亮了!每年看你都不一样!”(er,不然?)、“你在哪里读书啊?啊!已经开始工作了啊?那么快!那时看到你,你好像才刚进大学!”(我进大学已经是八年前的事了)、“你当老师啊?在哪里教啊?Bukit Panjang啊?你以前不是读那里咯?好学校……阿Li以前也在那里读!学生乖吗?”(是啊,我每年都听说堂哥是我学长)。我明白他们是好意想找话题聊,可是每年说一样的话,也很烦啊。
我这一代的,很多都想尽办法“在家避年”了。陪同父母去拜年的,许多看起来都愁眉苦脸(我应该也是其中一员)。或许是我内向的性格所致。但我真的很不喜欢拜年时候的强颜欢笑。
还有,大家在过年时都会祝贺对方来年行大运,希望一年比一年好。可是,讽刺的是,新年过去了,大家又说“年年难过,年年过”。我小时候曾因为不肯说新年祝语而被鞭打过。小时候的理解能力当然还很弱,可是如果我会表达的话,那我应该会说:“既然只是嘴上说的好听的话,说出来也只是'有口无心'的几个字,那说了有什么意义呢?”明明知道每年年初的新年祝福不会兑现,那何必还当愚民,编织美丽的骗局,把自己和对方捆绑呢?
传统之所以会流传多年,当中的价值毋庸置疑。身为华文老师,我也的确应该更加重视传统。可是,当传统成为束缚,成为负担,我们还要为了保留而保留吗?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