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Showing posts from July, 2007
been reading about the threats that we are of to ourselves, or rather, to our children recently. the perils of global warming, depletion of the ozone layer, exponential population growth etc, will not be felt by us, but by our children, and their children, and their children, if the human race does not blow itself up in the meanwhile. in the words of astrobiologist Carl Sagan , "we borrowed the world from our children". came across this webpage a few years ago, and wanted to share this with my friends. just by spending 2min of your time daily, you can make a difference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women living in poverty, endangered species, wildlife in the rainforests and most importantly, banish the bleak horizon that may grace the epoch of our descendants. http://www.therainforestsite.com/clickToGive/home.faces?siteId=1&link=ctg_ths_home_from_trs_home_sitenav the buddhists believe in karma. what you reap is what you sow. isn't that significant, even for non-believe...
前天和朋友去打羽球,小腿到今天还在痛。打羽球之后最痠的地方不应该是手臂吗?手臂都已经复原了,小腿却还没有……可能是因为我赤脚去打球吧,结果跑跑跳跳两个小时,没有适合的鞋子减低脚部接受的撞击力,结果……=S 本来还立志要在开学前变得sporty一点,但是这计划却得因此put on hold了! 希望我来得及复原,拜五才可以去骑脚踏车!=)
在初院的时候,陈志锐老师问过我们:“一个读过文学的人,和一个没读过文学的人,差别在哪里?” 现在我在想:“读文科的人,和读理科的人,差别在哪里?” 衣若芬老师在向我们初步讲解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差别时,就说道家注重的是“ how ”(人 怎么 知道鱼的快乐;万物的替换 如何 进行……),而儒家注重的是“ what ”( 什么 是孝道; 什么 是三纲五常)。 我想,用这套解释来回答上列问题,应该也可以吧。 我觉得,读理科的人主要在学习一个“ what ”,而文科的人(至少南大中文系的人),学习的是一个“ how ”。陈玉珊老师说得对,我们学习的是一套方法,一套思维模式。十几年后,我也许已经忘了谁是孟浩然、曹雪芹、陈独秀、白先勇,也忘了《长恨歌》、《西厢记》、《游园惊梦》,但是我总不会忘了 二元对立 、 双重标准 、参考所有 逻辑可能性 ,打破 意识形态 的禁锢等等。这些都已经成为我思路的轨道,只要思考,就离不开这些考量,尽量避开论证的盲点。 总之,我觉得我在文科中所学到的,就是把自己的视野放开,把自己的成见放下,用宽阔的思维去迎接更宽阔的知识。 我想,这也是教育的目的吧。
昨天不小心把手机里所有的简讯都删除了。刚开始还不敢相信自己的粗心,后来确定再也找不回那些回忆的印记之后,心里就有点难过。 有点。只是有点。不是很难过。 我对自己也感到蛮惊讶的,因为我曾经为了一个不小心删除的简讯难过了半天,但现在不小心删除了一百多个有纪念价值的简讯,我竟然只有一点点的空虚感。 这是说那些简讯对于我的重要性减弱了吗?还是我越来越抽离对于物质的依赖了? 也许,我终于体会了,回忆并不存在于手机里,而是在参与创造回忆的人们的脑海里。回忆不是那么容易删除的,脑海里根本没有“delete all”的选项。 这是人类数万年进化的结果吗?在natural selection的过程中,“delete all”这种自行选择遗忘的“本领”,根本没有发芽的机会。大自然根本没能让人类有这种能力,而是要我们面对应该遗忘、不该遗忘、以为已经遗忘但是其实还记得的许多事。 如果给一个遭受生活中许多打击的人“delete all”的机会,他会选择接受而获得新生,还是会推开机会,继续背负精神的伤疤走着将来的路? 至于我,我想我不会选择“delete all”吧。因为没有回忆,生活的意义从何寻找?如果把伤心的事都忘掉,那还能感受快乐吗?如果把开心的事都忘掉,那悲从何来? 脑袋,是最大的博物馆,可以储藏无数回忆。手机,只是博物馆的文物手册,没有了手册,最珍贵的,仍然完好无损,珍贵非常。

[MV] JJ Lin - Killer | Sha Shou 杀手 (Extended Version)

超喜欢这支MV!有邪恶的美~发现我蛮喜欢这种不太血腥但又变态的影片……哈哈……

一周的杂想

一、 办公室真是是非之地。人言可畏。三姑六婆才是毒舌族。 二、 当两个人的理想不同的时候,应该义无反顾追逐自己的兴趣,还是牺牲自己,满足他人的理想?我这一生,终究会选择成为平凡的上班族、家庭主妇,还是知识渊博、踏遍各地学术界的学者?这世界的性质,真的叫人无法鱼与熊掌兼得吗?有句话说“人因梦想而伟大”,那如果为了家庭,牺牲梦想,难道就很卑微吗?人究竟应该为自己而活,还是为他人而活?选择为自己而活,算自私吗?